查看原文
其他

梁东|​用生命打造诗国丰碑 ——《林从龙诗词选评》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小楼听雨诗刊」
 


昨闻讯立即写挽联寄河南

半世穷经,笔蘸烟霞,诗国旌旗擎大野;

百年树帜,心凝湖海,中州风雨唱尧天。

梁东

2019-07-25


林从龙   字夫子,号驭云斋主,1928年生,湖南宁乡人,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河南诗词学会终身名誉会长,于2019年7月24日8时在郑州病逝,享年 92 岁。出版有《林从龙诗文集》《林从龙诗词选》《林从龙楹联选》等著作,编著有《当代诗词点评》《元好问和他的诗》《古今名联选评》等。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用生命打造诗国丰碑

——《林从龙诗词选评》序

文|梁东

 

林从龙先生要将六十一年间的诗词作品汇集付梓。无疑,这对他个人乃至整个诗坛都是值得庆幸的事。

人们当有共识,林从龙是当今诗坛重量级人物。所谓重,重要的要看,处在一个风云跌宕的时代,一个诗人的心志、情性和作为。重,还表现在诗人的生命长河之水是否一以贯之地泽及四野,对正在重新矗立的辉煌的诗国大厦,是否一以贯之地添砖加瓦。所谓重,理所当然地还要看他的艺术实践,他的成果,他的春华秋实。综观以上这几个方面,应当说,林从龙是诗坛一位不同凡响的重量级人物。


林从龙出生于文化上“于斯为盛”的湖南,从小受中华传统文化之浸润极深,对民族文化有深厚的感情,铸就了民族精神的根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应当是立身之本。君不见,大千世界对于民族文化的众生相。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者有之;形同路人、评头论足者有之;冷酷无情、踩到脚下者有之……而林从龙,始终以“九死无悔”的精神对之。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的回归,推动了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林从龙如鱼得水,以极大的热情、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开始了他的诗词长征。在河南,最初他只能依托十分有限的空间和阵地,却搬动了包括臧克家、贺敬之、艾青、冰心在内的许多名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对弘扬传统诗词的认同。他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到为成立中华诗词学会而努力的行列之中。一批有影响的老同志登高一呼,林从龙和许多有识之士拓荒前进。只要是对诗词事业有利的事,他总是不计个人得失,以忘我的精神力争。而且,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往往是受命工作于危难之时,送炭甚至烧炭于雪中,而不善于添花于锦上。从郑州到北京,从中央到地方,他奔走于机关、团体、学校、诗社,他成为一些学者、专家的座上客,也成为他们的知音者。1996年,我有幸和从龙兄一起,代表中华诗词学会专程去上海看望老会长、著名学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先生。周会长见到从龙,病好像好了一半,交谈竟日,不忍离别。我想起《史记》有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知什么?他们正是在尊重、热爱、弘扬传统文化这个基点上,相交、相知。我想,从龙兄也正是在这个基点上与海内外的诗人及热爱诗词、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朋友们相交、相知,从而推进诗词事业的。


为诗词事业,林从龙可谓倾注了全部心力。万事开头难。人们不应当忘记,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初期,百废待举,困难重重。他和志同道合的诗友们一起,努力以赴。我记得,第一期《中华诗词》就是他在北京的女儿家里闭门谢客,突击了三天完成了后期编辑工作的。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以来,尤其是早期,学会很多方面工作的推进,往往和林从龙开疆拓土、联络各方、打开新的局面分不开。而这里一个重要的支点就是讲课。几十年来,林从龙一共讲了多少场诗词课,受众总共有多少人,恐怕是一个难以统计的惊人数字。他的讲学授课,真可谓“从东北到西南,从高原到海边”,而且一直讲到境外、国外。如果诗词界也搞一个“吉尼斯”记录,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全国不断兴起的“诗词热”,林从龙至少是在大气候下的一股热风,吹到哪里,哪里升温。许多事实说明,一些地方诗词活动波澜迭起,常和林从龙讲课密不可分。诗词进校园活动,就是在他应邀到华中理工大学讲学,和校长杨叔子院士一拍即合,促成了1999年在华中理工大学举行的“让诗词大步进入大学校园”的全国会议,随之而来的是连续几年的进入中小学、幼儿园以及校园诗教和社会诗教的逐步展开。溯其源头,至少应当说林从龙功不可没。


为什么这么多地方争相请林从龙去讲诗词?答案只有一个:他讲得好。他讲课,好像是把古人的诗,掰开、打碎、嚼烂,再从他嘴里吐出来。有本而不宣科,无声之处也能砸吧出滋味。他总是用独特的视角,深沉的历史沧桑感,贴近生活的举例,给人以难得的艺术感染。看看台下,像是都听醉了,再看他,像是比台下的人醉得更厉害。


我试着替他总结一下,作为诗人、作为学者,他有三条:一曰国学根基,二曰超常记忆,三曰不眠不休。从龙兄幼学底子打得好,学养较深。我一直认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在于经典,而传统诗词正是以动人心魄的能量,传递和铨释经典的精神。从龙兄正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高手。有一次开会,他和另一位诗中高手同住一室,第二天我见他们眼睛红红的,原来是两人躺在床上仰望天花板,一人一句背诵起经典古文,不知东方之既白。从龙兄的超人记忆力,我最为折服。十几年前,我就在一篇名为《春雨江南路》的文中,说起他的脑袋瓜犹如一部电脑,内存都是诗。按错了键,也能敲出另一首诗来。某些古诗文,我常在用时忘了,或记不准了,就给他一个电话,总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他讲课中举的例诗,多不用自己的诗。上午听到某位诗友的诗,下午讲课就可以顺背如流。古人名句,更是如数家珍,滔滔如长江之水。讲解过程中当然要背诵,那又是一种出彩之处。浓重的湘音,低沉的音调,用鲜明的节奏“演奏”出来,却是一曲动人的乐章。我还发现了他诵读的一个“秘密”。随着诗的“起承转合”,他常在句子的开头加上一个“呃”字作为语助,而此刻必是情动于中之时,不能不“呃”!他这一“呃”,境界全出,先感动自己又感动了别人。难怪有人说,即使没完全听懂,也受到了感动。


不仅讲课,从龙兄还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去回答诗友的问题,为他们改诗。每次开会,诗友相聚,他的住室总是门庭若市,夜深了依旧灯火辉煌。人们常说,某某人“诲人不倦”。而林从龙,却往往达到了“诲人不眠”的程度。在林从龙收到的大量学生来信中,甚至有学生用“师恩难忘”、“师恩难报”等词汇来表达他们对老师的崇敬、尊重和感激之情。


过度的、连续的操劳,林从龙终于倒下了。在2001年海南儋州会议上,他患了脑溢血。重病之躯使他暂时告别了诗坛。好在治疗及时、护持得当,使他逐步恢复了健康。我曾跟他开玩笑说,你不能走,当你在儋州躺在地上的时候,李白和杜甫就紧急磋商了,结论是,这个人还得回去!他的诗还远没作完,课也没讲完,振兴诗词的事还有他做的!于是,奇迹发生了。说来也怪,诗好像能辅助治病。年事已高的林从龙好像更加硬朗、健旺了。他领受着诗仙和诗圣的指令,又风风火火地站到了诗词第一线。


到今天,林从龙集六十一年之作品出版(实际上他写诗的时间更长)。我感觉,他似乎生来就是写诗的。他就是那个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的“诗有别材”的才。我一直认为,诗,是最需要以学养、品格和情性加以支撑的艺术。成就一位诗人,还要再加上一个“悟”字。妙悟,极而言之就是天才。清时钱圆照说:“诗文之作未有不以学始之,以悟终之者,而于诗尤验。”罗马的贺拉斯也曾说:“有人说,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若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林从龙是学为基石,加上长期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实践,悟和学相得益彰,使诗的创作走向成熟。从龙以“情真、味厚、格高”为创作主旨,这方面,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谷方先生有专文论述。王安石说:“丹青难写是精神”。从龙的诗可贵之处正在精神。他学养虽深但从不“掉书袋”,不以生僻艰深取胜,而是“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他追求的是言近旨远、深沉含蓄,“旨”常常包含无尽的历史沧桑感,惟如此也才能深沉含蓄。他在诗中不回避用典,但崇尚的是“如盐入水”,追求的是“不得不用而用之……莫见安排斗凑之迹”(叶梦得《石林诗话》)。因此,他的诗常见神韵、显深沉而少雕琢。如他的《过秦俑坑》:

胆丧荆卿剑,魂惊博浪椎。

泥封兵马俑,能否慰孤危?

 

这短短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以新奇的立意,独特的历史视角,宽厚、无尽的意韵,给人以感染和启迪。难怪老诗家、新诗友交口称赞,在诗坛乃至社会上都产生了影响。

又如他的《七·七过芦沟桥》:

烽火芦沟迹已陈,长桥风物焕然新。

东邻未必妖氛净,忍拂残碑认弹痕!

 

这首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又意味深沉的诗,已被选入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大学语文》,成为今人创作古体诗入选教材的不多的例子。


从龙兄诗的功力,更多见于他的律诗中——难怪人称“诗律老手”。他工于对仗,因而也是楹联界不可多得的高手。清末学者刘熙载在他的《诗概》中说:“律诗不难于凝重,亦不难于流动,难在又凝重又流动耳”,他又说:“律诗要处处打得通,又要处处跳得起。草蛇灰线,生龙活虎,两般能事,当以一手兼之。”请看从龙的七律《回乡偶感》:

弦歌旧地夕阳斜,霜叶仍如二月花。

万里风尘添雪鬓,卌年魂梦绕星沙。

溪山犹辨儿时路,松菊难寻劫后家。

浊酒一杯酬父老,萍踪明日又天涯。

 

此诗沉郁顿挫,不仅颇似杜作,而且又能新意叠出,于杜诗门墙之外别辟蹊径。满目沧桑之感,满纸辛酸之情,满腔报国之志,尽在诗中,真可谓“凝重与流动”兼而得之!


从龙兄的诗,极少是苦吟于斗室之所得,而多半产生于他丰富的、充满激情的社会生活深处。如同唐朝郑綮所说:“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背上,此处何以得之?”林从龙正是关注民瘼国难,得诗于市肆坊间和山程水驿之中。他的范山模水、批风抹月之作,也都植根于历史深处而抒发于沧浪渔樵和“风雪驴子背上”,是个典型的“跨驴客”。


从龙兄虽然重视继承,但绝不泥古,反而十分看重中国人新时期的社会实践,这也反映在他讲课的范诗举例中。他求新,主要新在内容上,新在能鲜活、真切地体现时代精神。这是因为他始终坚信:成熟的传统诗词艺术形式完全能为新时代、新生活服务。


“八方风雨汇中州”。而中州的风雨,有林从龙的一份。同时,这份风雨又飘洒到了全国许多地方。中华诗国的丰碑靠千千万万诗人和有识之士共同构筑。这其中,林从龙正在用心血、甚至生命这样做。


2007.9.15.

作者/梁 东  编辑/章雪芳  校对/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143)

每周试玉(137)|嘉宾【陈志文  龚霖  阿杕】

《小楼听雨诗刊》2019己亥新春大拜年

盘点 |【小楼听雨诗刊】 2019年(4-6)月专辑目录

【小楼听雨自媒体】三周年庆

第二届【人间要好诗】入围作品公告

怀念|林从龙先生诗选


一楼看天下:

中华诗词研究院 叶嘉莹 周退密  杨逸明  林岫   

郑欣淼  寇梦碧 曹长河 周笃文 李树喜  范诗银

赵仁珪  王蛰堪 熊东遨 叶元章 魏新河 赵京战

楼立剑 熊盛元 钟振振 刘征  吴祖刚  蔡世平

王翼奇 尚佐文 林峰 杨金亭 刘庆霖 田遨 星汉 

陈仁德 安全东 林从龙 邓世广 周啸天 王亚平

王海娜  苏小隐 郑力 蒋世鸿  陈良  李文朝

崔广礼 谭伟媛 殊同 喻蘅  刘郎 雷海基  梅庐

郭定乾  谢莹  李昊宸  杨子怡  李荣聪   刘川

方益洪 丁欣  王志伟  曼珠  苏俊卿  马星慧  

凌钺一 苏王曦 朱汝略 杨启东 高先仿 沈家庄   

无名 叶文范 孟云水 李海霞 三江有月 苕溪客

潘乐乐 崔杏花 郭顺敏 凌大鑫 范东学 张桂兴  

西风钱塘   严野夫  周达  哈声礼  叶向东   

巴晓芳  李国军   张家安  李国新  冯南钟  

程皎  周戊香 席度  陈琳藩  秦绍遥  苏菲

张海鸥 吴未淳 姜玉峰 孔汝煌 杨敏 张淑萱

张家安  江合友   梦烟霏  抱朴书生  何振山   

刘利漫  由社 郑晓京王海亮 凡无尘  王政佳

杨新跃 郭庆华 高求志  王婉丽  弄影 李同振

韩丽阁 戴根华 王建强 曾少立 王一川 沈家庄 

冉长春 康福 黄旭 李恭震 徐鹏 章旭 杨慧芳

白秀萍 孙延红 毕小板   胡逆风  杨琀  任倞   

于钟珩  陈兴  杜琳瑛   凌泽欣   李亚丹  了凡

 孙临清  石屋诗舍 麦笛儿  郁时威   沈华维

化谷金青  王跃东  肖三羊  梁鸿鹰  杨勇民 

 孙琴安  马力   林峰(香港)  林培养   梦欣  

叶良俊  胡文汉 陈继豪  风清 金水  老树画画 

苏些雩 池健 詹骁勇  邹国荣 黄祥寿  海上清音   

陈少平 大有同人  林崇增  苏俊  韩倚云 楚之氓  

陶汉清 曾少立  刘学敏  班美茜  黄浴宇  洪君默 

郭爱萍  醉龙 曾齐禄  张柳  刘继鹏  唐定坤

时间鸟 空空  皇甫国 周粟庵 沙漠海 杨光胜

郑玉伟 沈旭納  张海燕 章一菲 诗词家人 邵红霞 

郭宏伟  王震宇  陈引奭  姚海宁 徐中美   江岚

雪馨  胡迎建  王国钦 张忠梅  徐中秋  陈一凡 

毛谷风  阿袁  何其三  何鹤  汪超英  李利忠  

汪冬霖  何智勇 汪 亮  古汉新  省吾 张梅琴  

汪康哉 何春英 丁金潮  赵玉  任战白  李含江  

孔梅 张文富 程良宝 缥缈鸿影 刘南陔 邢容琦   

 张明新  时新  包德珍  如果   姚泉名  李伟亮  

独孤食肉兽 李致音 廖国华 龚霖 古求能 烛焰

武立胜 高中昌 蓝天孤鹤  李蔚斌  张栋  楚成 

孙寅   韦树定  张青云    刘能英  傅璧园  

陈衍亮  梦也无声   卢竞芳  蝴蝶庄生   楚家冲  

常永生 成德俊 王德珍 焚琴煮鹤 李明科 李同振

王跃平  王艳玲  葛勇  了了堂  吴承曙  晋风  

李育林 李梦痴  寒颤星 一粟斋 兰心 梅子卿卿 

 何革 李葆国 高昌 刘雁来 曹辉  布凤华  一苇

莫真宝  宋彩霞  袁履庄 郑万才 李文庆  贾智德  

张立挺 张晓虹 潘朝曦 留取残荷 孙怀中  平沙

李宗健 胡社桥   沈沪林  王卓平 四知堂主人

孙全元  季军 潘泓  邱红妹 常立英 喻军 邓建军

黄旭 王传明 武阳 鲍淡如 李爱莲  段维  安燕梅

赵玉林 余一睿  秋水轩  张春义  喻石生 倪卓雅

冯晓  汤敏  祁冠忠  刘刚  许锦星    王義勝  瞿若

冬宁 沈利斌  周铭耿  甄秀荣  史济民  陈逸卿     

施提宝 那成章  王敬仁  曹世清  莫林  陈良誉  

胡树民  丁汉江  胡立宁  丁德明  卢景沛    曹森  

张祚勋  陈繁华  李忠利    落日长河 寒剑 蓝青  

北极狼獾 周向东何湛兮德生 杨厚均李秋霞

王善同 赵宝海 寤堂 张比 白衣卿相 李经纶

冯仲平 杨雪窗 钟家仲 郎晓梅 周逢俊 秦凤 

高玉林 周冠钧 高凉 傅震宇 江化冰 马春

楼炳文 刘雄 燕河 何薇薇 王永江 岳连婷

陈海洋 莫雨涵 胡彭 王增强 唐金梅 林丫头

静如 沈鹏云 汪守成 张福有 欧明俊 布文

眉卿 李豪逸 月晓风 赵章武 许东良 于文政 

赵迪生 康永恒 史耀华 黄飞鹏 陈志文 黄有韬

王建强 王跃平 王德珍 于文清 梦白庐 郑虹霓

陈永正 钱志熙 丘成桐 黄维樑 蔡厚示 张文胜

李元洛  杨叔子 王玉明 吴硕贤 刘鲁宁 章雪芳

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声明:所有刊出作品文责自负,跟小楼无关,如有侵权请留言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留言或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百度】【今日头条】【华人号】【搜狐网】【凤凰新闻网】【UC浏览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看点】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并查收!!!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要刊用和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小窗留言。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好看到朋友圈和所在群,您的转发就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感恩并致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